首頁
影片
頻道
食衣住行
全部
8253
DIY
541
衣著
185
妝扮
294
車
1051
房屋
460
社會
1272
政論
115
美食
1465
烹飪
2153
新聞
210
環保
159
點心
348
休閒娛樂
全部
23487
ASMR
87
小說
967
戶外
422
日常
1605
卡通
257
民俗
432
休閒
377
收藏
177
明星
1334
玩具
317
美女
278
音樂
2170
旅遊
411
神秘
416
配音
193
偶戲
232
動漫
1829
開箱
259
新奇
345
運動
642
遊戲
2614
電視劇
2647
電影
1542
漫畫
233
綜藝
1342
劇場
242
廣播
121
趣味
1148
寵物
388
魔術
460
教學知識
全部
13254
3C
457
人物
142
人際
37
心靈
611
文化
362
文學
215
生物
63
地理
265
宇宙
126
兒童
166
兩性
356
命理
403
宗教
1011
法律
163
知識
519
科學
438
軍武
414
財經
1503
健康
1142
動物
472
教育
773
軟體
572
植物
67
園藝
847
演講
99
綜合
473
歷史
659
職場
101
雜談
297
藝術
273
攝影
228
我要推薦
回上一頁
【法譬如水】 菩蕯清淨法 - 第292集|水懺|慈悲三昧水懺| 20250902
1,244
2025-09-01
79
大愛電視TzuChiDaAiVideo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菩薩清淨法 我們每天都在說懺悔,洗滌心境,讓我們的心能清淨無垢穢。每天在說,說了之後我們是否有反省,我們是否有把法放在心中?這大家每天都要,自己問自己的心。髒的有沒有去除?清新的法有沒有入心?這就要自己問自己的心。 所以告訴大家要懺悔,懺悔即清淨,所以這段文字又提到了懺悔。 02:00 (懺文) 願以懺悔 十一遍使及十二入 十八界 等一切諸煩惱 所生功德 願十一空能解 常用栖心自在 這一段大家聽起來應該也很熟,不久前才說過,十一遍使...
說明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菩薩清淨法 我們每天都在說懺悔,洗滌心境,讓我們的心能清淨無垢穢。每天在說,說了之後我們是否有反省,我們是否有把法放在心中?這大家每天都要,自己問自己的心。髒的有沒有去除?清新的法有沒有入心?這就要自己問自己的心。 所以告訴大家要懺悔,懺悔即清淨,所以這段文字又提到了懺悔。 02:00 (懺文) 願以懺悔 十一遍使及十二入 十八界 等一切諸煩惱 所生功德 願十一空能解 常用栖心自在 這一段大家聽起來應該也很熟,不久前才說過,十一遍使會驅使我們的心,向外奔,奔馳在外面,緣著境界我們的心跟著轉,所以團團轉,這是很辛苦的。 我們會在塵勞中,就是因為十一遍使來驅使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所以十一遍使很重要,大家還是要用心去體會。 03:20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 疑事、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還有就是要十二入,十二入,大家也都已經知道,六根、六塵。因為我們有六根、六塵,所以才被十一遍使驅使我們。 還有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又再多一個六識。除了六根、六塵,還有六識,所以三六十八,十八界。這應該大家都知道,之前也都說過,這一切都是煩惱。 就是因為這麼多煩惱,來蓋覆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透不出清淨的光明智慧,這都是這些煩惱在作怪,所以我們要時時懺悔。 懺悔就是洗滌,我們要清除,除去這些煩惱,這些煩惱若去除了,表示我們已經有用功,內心用功、外就顯德,所以叫做功德。 若有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再期待,期待我們要「得」,過去要除去、消除了這麼多的煩惱。 我們也要求得,求得就是「十一空能解」,撥開那些煩惱,去體會十一空,如此才能「常用栖心自在」,我們的心才能自在。 什麼叫做十一空?十一空,一就是「內空」,內空就是情空,凡夫就是被情纏住、綁住,有很多虛妄的情綁住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虛妄的情,問情何物?不需要受情所縛。 在醫院有我們的志工在分享,分享在大廳裡,有一位中年人帶著一位老年人,看起來就知道,應該是他的兒子帶著父親,但是情不甘、意不願,對父親大呼小叫,父親好像都沒有感覺。我們的志工趕快靠過去,聽到這樣,就問他:「先生,這位是你的什麼人?」 「就是我們老的!」那就是父親。 「你的父親怎麼了?」 他說:「不知為什麼?他已經是老年癡呆了,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聽不懂,都忘記了。好像這幾天在咳嗽、發燒,帶來讓醫師看。」他又說:「師姊!拜託你稍微看一下,不然他會亂跑。」 兒子離開後,這位父親就趕快告訴志工:「我沒有癡呆,我是裝的。」 他說:「你為什麼要裝?」 他說:「我有八個兒子,一個人一個月,時間若到就要把我趕走,我這裡都還沒有住熟悉,就又要把我趕到那裡,所以我很煩惱。所以他們如果時間到了,他要把我帶走,我就假裝不知道,我就忘記那邊是誰,所以他們說我是老年癡呆。我沒有,我可靈光了,我乾脆就說,這我也聽不懂,那我也聽不懂,這樣比較輕鬆!」 所以問情何物?兒子是從小養到大,又讓他受教育,還讓他成家立業,現在竟然養一個父親,那麼沒耐心,一個人就是照輪一個月,所以如果想到這樣,問情何物? 所以我們若將情看淡,煩惱就不會那麼多了,所以說來,這就是世間的情,所以情空也。 二是「外空」,既然內都能空了,外面還有什麼可計較的,所以外空,萬物一統究竟也是空的,計較什麼? 第三「內外空」,內情都空了,外面的景物我們也不計較了,還有什麼? 再來第四就是「有為空」,有為空就是六凡。我們造什麼業,就會到哪一道去,所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我們大家要提高警覺。要知道人生世間只是造業而已,若能將造業去除,那就是六凡空,就不會再在六道輪轉。 第五就是「無為空」,無為就是二乘,出世二乘。就是說修行者,無論是聲聞、緣覺,我們也不需要執著於聲聞、緣覺。因為我們修行,不是要修小乘行,所以我們要去掉小乘的執著。 第六就是「過去無始空」,不論是過去,我們不必再去追究,過去過去是什麼。人生世間有多少時間,可再追求過去呢?所以也不需要去問過去,過去就過去了。像人在走路,前腳走、後腳放,過去無始空,過去就是過去了。 第七就是「性空」,性就是空,若說人人原來都有佛性,你看又看不到,到底那個性在哪裡? 我們凡夫都是一個習性,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都沒有現前,只有長久以來,在六道輪轉不斷的那種習性。其實習就是熏習,不是我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其實還有很多我們能空掉、重新建立,所以這也就是現在無住性空。 第八是「無所有空」,這就是未來、未來無盡,既然現在,我們的習氣都能重建了,但是未來呢? 不必再想未來是什麼,你現在把握好,未來是無盡的。因為我們既然不修小乘法,不想修聲聞、緣覺,我們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大乘空法就是不執著,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不執著,所以未來無盡空,不需要去執著。 第九就是「第一義空」,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不需執著了,還有第一義出世諸法,畢竟也是要空掉,大家都想,我是要求出世,不需要求,你做就對了。有的人說:「我念佛就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離凡夫很遙遠,你現在虔誠一念佛心,現在的內心就是淨土,所以不需要再為未來的空法執著。反正我們現在的心,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情、心境都空掉了,所以第九叫做「第一義空」。 出世諸法畢竟空,我們若想要真正脫離,唯有諸法畢竟都空,不要執著。 第十「空空」,就是「空亦不立」。既然前面都空了,也是畢竟空了,那就空空了,連這個空,空都不立,不再有什麼。 第十一就是「大空」,大空,空掉了一切,心空空。有的人說:「我現在心空空」。那個空就是凡夫煩惱,記憶消失,突然間空了。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空,就是非常明朗,但是心不執著這個空,所以十一就是大空。 靜寂清澄。那種靜寂清澄,非常遼闊、開闊的境界,但是還有一個妙有:志玄虛漠。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要修持這念菩薩心,立志成佛行在菩薩道中。這就是空、空掉了,但是明明歷歷,我們不是失憶,不是失去記憶的空,是完全很清楚明了,境界不執著、污染我們的心,這叫做「絕待無外空」。 這些所有的境界,都在我們一念清淨如來的本性,叫做「絕待無外」,都在我們自己這念,清淨的本性而已,我們若能清淨就靜寂清澄,境界不來困擾我們的心。 這些空,「於此諸空,真實解。」意思就是世間萬物種種的法,過去、現在、未來,世出世法我們都很真,真實了解透徹,所以能得到心的自在。心的自在就是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修行最上乘的境界。 18:42 十一空: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有為空 無為空 過去無始空 性空 無所有空 第一義空 空空 大空 於此諸空 能真實解 故得栖心自在 不論情與非情,內情、外情,過去、現在、未來等等,我們都很輕安、很自在。 所以佛陀告訴所有的弟子:「菩薩成就四清淨法。」 19:31 菩薩四清淨法 1.持戒清淨 2.三昧清淨 3.智慧清淨 4.解脫知見清淨 第一就是「持戒清淨。」以無我故,大家如果以無我的心,常常說整體歸零,若能如此,戒就能清淨。所以持戒清淨,以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如此我們的戒就清淨。 第二就是「三昧清淨。」那就是定。我們的定,無眾生故,我們不必去分別,那是誰、那是誰。其實我們要修的是一律平等,不論眾生是何種形態的生物,我們都要尊重,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就是菩薩的智慧,應該要視眾生平等。 再來就是「解脫知見清淨。」無人我分別,這是菩薩應該要有的。所以持戒第一,第二是禪定,再來就是智慧,再來就是解脫知見,這之前五分法身,曾對大家解釋過,這裡只少了一項解脫,因為解脫在這裡,就有解脫知見,記得嗎?這裡就是解脫知見清淨。 21:24 五分法身: 戒法身 定法身 慧法身 解脫法身 解脫知見法身 既然可以解脫,當然解脫知見就是清淨,若能如此,就是我們的身心清淨,這就是菩薩所要追求的境界。 其他都是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八界,在日常生活中,根對塵境起了識的煩惱,所以十一遍使來驅使我們的心。所以因為如此,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去除十一遍使,建立了十一空。 所以我們,空,回過頭來要告訴大家,不能離開「菩薩四清淨法」。四清淨法就是一切都清淨,無污染,那就是空了,不分別那些境界就是空了,這在我們的心就是清淨。所以四清淨法就是菩薩成就的道法。 各位,學佛就是為了要轉一念心,心念一轉,法輪就全轉了。所以每天都和大家分享,反反覆覆無不都是一個心法,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晨語
10:08
海雲法語 | 為什麼我和佛菩薩不相應?和上從地藏經舉例告訴您真正的原因,幫助您與諸佛相應
09:20
基督教會微電影《神的名永不改變嗎》
14:16
淨空法師 - 業障深重不怕 回頭是岸
00:05
李哪吒蓮花太子參禮
58:07
主日講道|施比受更為有福/林羅麗斯牧師|20250713|阡陌社區浸信會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