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超70億,多地關店!港式茶餐廳完了!收割年輕人的餐廳,瀕臨破產!慘不忍睹!曾經門庭若市的宴飲殿堂,集體陷入生存危機!翠華餐廳扛不住了!舊網紅失寵,新消費得勢,誰都風光不了多久!

4.2萬
2025-07-21
462
長江研報
完了!港式茶餐廳!暴跌68%,多地撤店!百億港餐巨頭,市值僅剩下不到3億!承載著那一份獨特市井韻味的茶餐廳,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爆火的港產電影《春嬌與誌明》裏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後,一定要去翠華。」也就是這一句話,翠華餐廳隨著TVB影視根植在大陸觀眾的腦海中。搭上香港經濟騰飛的東風,抱上TVB大腿,想不火都難。 它也被稱為「最能偶遇明星的香港茶餐廳」,據說林青霞、周星馳、溫碧霞等不少大咖明星都常常光顧翠華餐廳。 翠華餐廳前身是於1967年在香港旺角創立的冰室,從一家街邊茶餐廳做成香港茶餐廳的優秀代表,翠華餐廳在香港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然而,今時不同往日了,如今這家茶餐廳「頂流」卻活成了另外一個畫風。 從2019年開始,就一直深陷虧損的泥潭,一度還接受了政府補助。最近,翠華餐廳閉店消息頻繁,今年內在南京地區就連關了2家門店。市值...
完了!港式茶餐廳!暴跌68%,多地撤店!百億港餐巨頭,市值僅剩下不到3億!承載著那一份獨特市井韻味的茶餐廳,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爆火的港產電影《春嬌與誌明》裏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後,一定要去翠華。」也就是這一句話,翠華餐廳隨著TVB影視根植在大陸觀眾的腦海中。搭上香港經濟騰飛的東風,抱上TVB大腿,想不火都難。 它也被稱為「最能偶遇明星的香港茶餐廳」,據說林青霞、周星馳、溫碧霞等不少大咖明星都常常光顧翠華餐廳。 翠華餐廳前身是於1967年在香港旺角創立的冰室,從一家街邊茶餐廳做成香港茶餐廳的優秀代表,翠華餐廳在香港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然而,今時不同往日了,如今這家茶餐廳「頂流」卻活成了另外一個畫風。 從2019年開始,就一直深陷虧損的泥潭,一度還接受了政府補助。最近,翠華餐廳閉店消息頻繁,今年內在南京地區就連關了2家門店。市值蒸發近80億。賺錢能力也越來越差。 如今,商場裏的翠華餐廳,玻璃門倒映著對面奶茶店排隊的年輕人,他們手中的蜜桃烏龍,取代了曾經的凍奶茶。 港式餐飲,和TVB劇一樣,成了過期日歷,那個輝煌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上市 13 年,曾被奉為 「開店神話」、稱作「蘭桂坊照妖鏡」的翠華,究竟怎麽了? 翠華,在它發源地的香港,是紮根街頭巷尾的「平民大排檔」,人均消費不過八十港元。它是街坊鄰裏的日常,也是明星富豪卸下光環後的自在之所。這份不設門檻的煙火氣,是它最初的魅力所在。 2009年開始向內地進軍,上海首家翠華一開,帶著「港臺」光環,吊打一眾對手。 那年代,翠華門口一字長蛇陣排滿,人們精心打扮,吃一頓飯如同赴個宴會。很快,翠華在深圳、武漢、杭州,風風光光走起來…… 可一腳踏入內地市場,翠華仿佛換了一副面孔,搖身變成了「輕奢」品牌,客單價翻了一倍不止。一份香港賣七八十的海南雞,到了內地能輕松過百。 一碟家常的白灼西蘭花,竟敢標價四十元。食客的譏諷如刀:「吃的是港幣嗎?」這種錯位,本質上是在為一種正在褪色的「港式情懷」收取高額溢價。 當消費者發現情懷只剩價格,自己成了「冤大頭」,信任的基石便開始松動。 港式茶餐廳「失寵」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尤其是茶餐廳這種本應該在大灣區繁盛的物種,如今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從翠華控股的財報,也能夠窺見其所面臨的困境。6月27日,翠華控股發布了最新的年度財報。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的一年,翠華控股收入同比下滑了5.04%至9.06億港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跌68.42%至1234.2萬港元。 而內地市場的表現,更是疲弱。翠華控股來自內地市場的收入同比下跌了13.92%至3.71億港元。 翠華關閉了4家餐廳,同時無新餐廳開業,門店凈減少了4家至32家。從曾經排隊2小時以上的網紅店,到門店冷清、甚至是已經被年輕人遺忘的處境。 可以說,在內地市場,翠華餐廳的影響力早已不復當年,曾經排隊的盛況也已不在了。 對於下跌的原因,翠華控股指出,受到經濟環境影響,內地市場價格戰加劇,此外,本財年下半年關稅調整導致食材成本上漲。 在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在消費者評論中,「貴」這一詞頻繁出現。 比價格更傷人的,是味道的失守。今天的食客,對味蕾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講究新鮮、現做。反觀翠華,菜單仿佛被時間凝固,招牌還是那些招牌,黯然銷魂飯、菠蘿油、絲襪奶茶,十年如一日。這讓不少人感覺,自己走進的不是餐廳,倒像是一家大型預製菜體驗店。 這種懷疑並非空穴來風。在成本壓力下,依賴中央廚房配送的預製菜,成了許多港式茶餐廳的救命稻草,甚至超過七成同行都選擇這條路。 翠華的財報也側面證實了這一點:食材成本上漲後,冷凍叉燒、預製雲吞等半成品的使用率顯著提升。 這種「投機取巧」瞞不過舌頭:「蝦餃蒸出來外皮是幹裂的,叉燒的醬汁都結塊了。」味道變了,口碑自然下滑,客流減少,又進一步加劇了對預製菜的依賴——一個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與此同時,食客的口味也在變化,特別是年輕一代,追捧的是低糖、輕食。翠華菜單上的高糖漏奶華、高熱量西多士,顯然與這股健康風潮背道而馳。 當年輕人用腳投票,一句「花著現做的錢,吃冷凍復熱的預製菜,不如回家自己煮」,足以給任何一家餐飲品牌敲響警鐘。 在香港,茶餐廳的定位屬於「接地氣」的市井文化,分不同時段選擇性供應產品,對於香港當地人來說,是一種剛需性的餐飲需求。香港的茶餐廳其實就是平民大排檔,不要以為是什麽高級餐廳,服務的就是消費水平不高的群體。 然而到了大陸,翠華餐廳就從「香港沙縣」的定位升級到了「知名精致港式茶餐廳」,拉高的不止是定位,還有定價。翠華在內地餐廳的每個菜定價往往比香港本地貴20%左右,客單價是香港餐廳2倍左右。 武漢的翠華餐廳人均消費在80元—100元左右,價格比在香港貴30%左右,一個小份的西蘭花標價40元左右,一份秘製海南雞要130元,比香港本地貴不少。當年的茶餐廳作為一種新鮮且洋氣的餐飲業態,消費者很買賬,其北上的征途也很順利。 截至2025年7月,中國茶餐廳總量預計將突破16萬家,但隨著大家對香港文化的情懷濾鏡褪去,翠華餐廳這類茶餐廳在內地直面同業競爭時,慢慢失去了光環。 畢竟在網紅店頻出的內地市場,翠華餐廳確實不是對手,情調、價格、菜品特色以及環境,內地很多網紅店可謂是信手拈來。 當下餐飲行業的變革浪潮,更從多個維度沖擊著傳統港式餐飲的生存根基。健康飲食、輕食主義已成主流,年輕消費者對高油高糖的傳統港式茶點(如西多士、菠蘿油)接受度下降,而翠華等品牌的菜單仍以經典港式菜品為主,近年雖推出少數「低糖飲品」,但未形成系統性的健康化升級,與沙拉輕食店、輕烹簡餐品牌的市場分流效應顯著。 國潮風的崛起更讓港式餐飲的文化優勢被稀釋。從茶顏悅色的「新中式茶飲」到文和友的 「市井國潮」,內地品牌通過挖掘本土文化符號,打造出更具情感共鳴的消費場景。 相比之下,港式茶餐廳仍停留在「霓虹燈牌 + 粵語老歌」的符號堆砌,未能將香港市井文化與內地消費者的當代生活需求深度結合,文化溢價持續流失。 競爭對手的策略則進一步擠壓著港式餐飲的空間。內地新興網紅餐廳深諳「爆款邏輯」,如長沙湘菜館每月推出「限定辣椒品種」,通過食材創新製造話題;重慶火鍋品牌用「古風裝修+劇本殺體驗」重構就餐場景,單店月均小紅書曝光量超100萬次。 這些品牌以「高頻上新+強社交屬性」持續吸引流量,而翠華等港式餐廳不僅菜單十年未變,營銷仍依賴「明星同款」的老舊話術,自然難以留住年輕客群。其他菜系連鎖品牌的標準化擴張也形成碾壓。 海底撈的「智慧餐廳」通過機器人送餐、AI點餐提升效率,呷哺呷哺以「一人食小火鍋」精準切入細分市場,這些品牌憑借供應鏈優勢和數字化管理,實現了「性價比+體驗感」的雙重突破。 反觀翠華,內地門店仍沿用香港的傳統運營模式,人力成本高、出餐效率低,在價格戰中明顯處於下風。 見過了很多世面的內地消費者,自然對老掉牙的茶餐廳失去了興趣。尤其是對現在的00後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傾向那些能打卡拍照發朋友圈的餐廳,而港式茶餐廳一成不變的裝修風格,缺少年輕人偏好的時尚氣息與新穎性。因此,別說是吃飯,就連想拍照發朋友圈的沖動都沒有。 此前,輿論一度認為翠華餐廳價格不親民是其風光不再的主要原因。但是,價格更加親民的敏華冰廳,也遭遇了和翠華餐廳一樣的困境,多地關店,品牌陸續退出了東莞、珠海市場。這說明價格並非唯一原因。港式茶餐廳的魅力,確實在退減,內地消費者對其已經祛魅。 以前80後、90後鐘愛的港式風情已經無法打動00後這一新興消費群體。而80、90後這一群人更是已經想不起來去吃港式茶餐廳了。茶餐廳似乎只剩下「情懷」二字可以讓人走進門店了。 這份文化勢能的衰退是系統性的,並非翠華一家面臨的難題。 #翠華餐廳#香港茶餐廳#港式情懷
19:37
全品項都是酸的?「基隆」阿摩尼亞味的鯊尿魚丸,想吃死誰?|踩雷女王 EP7|片山珍珍
01:57
舊片重發!14億大秘寶!看清楚它們怎麼花錢的!
00:58
毛主席去世的真實模樣,只20分鐘哭暈3000多人
00:28
曹興誠節目上蓋同意章結果.....
08:54
青海下雪了!唐古拉山,雁石坪,五道梁,崑崙山開始降雪,多路段結冰打滑,你們在河南熱死,我在這裡快冷死了!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