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片
頻道
食衣住行
全部
8253
DIY
541
衣著
185
妝扮
294
車
1051
房屋
460
社會
1272
政論
115
美食
1465
烹飪
2153
新聞
210
環保
159
點心
348
休閒娛樂
全部
23487
ASMR
87
小說
967
戶外
422
日常
1605
卡通
257
民俗
432
休閒
377
收藏
177
明星
1334
玩具
317
美女
278
音樂
2170
旅遊
411
神秘
416
配音
193
偶戲
232
動漫
1829
開箱
259
新奇
345
運動
642
遊戲
2614
電視劇
2647
電影
1542
漫畫
233
綜藝
1342
劇場
242
廣播
121
趣味
1148
寵物
388
魔術
460
教學知識
全部
13254
3C
457
人物
142
人際
37
心靈
611
文化
362
文學
215
生物
63
地理
265
宇宙
126
兒童
166
兩性
356
命理
403
宗教
1011
法律
163
知識
519
科學
438
軍武
414
財經
1503
健康
1142
動物
472
教育
773
軟體
572
植物
67
園藝
847
演講
99
綜合
473
歷史
659
職場
101
雜談
297
藝術
273
攝影
228
我要推薦
回上一頁
【法譬如水】 度眾不疲 願行如初|十八不共法(一) - 第296集|水懺|慈悲三昧水懺| 20250904
590
2025-09-03
57
大愛電視TzuChiDaAiVideo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十八不共法(一) 昨天說過三轉十二行法輪,那就是苦集滅道。佛陀的慈悲,將世間的真理,源頭來自苦,沒有苦就不需要修行,既然要修行,我們要去了解苦。 所以向我們顯示,叫做示轉,這是苦有逼迫性,開頭就告訴我們。 有的人都了解了,有的人不了解。就再第二輪告訴大家,這是苦,你們應該知道。來勸說,讓大家更認清這個苦,我們應該要更透徹了解,有的人是否這樣就完全了解呢? 佛陀就又證轉,來證明這個苦你要透徹去了解,我也都已經透徹了;所以我既然透徹,將...
說明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十八不共法(一) 昨天說過三轉十二行法輪,那就是苦集滅道。佛陀的慈悲,將世間的真理,源頭來自苦,沒有苦就不需要修行,既然要修行,我們要去了解苦。 所以向我們顯示,叫做示轉,這是苦有逼迫性,開頭就告訴我們。 有的人都了解了,有的人不了解。就再第二輪告訴大家,這是苦,你們應該知道。來勸說,讓大家更認清這個苦,我們應該要更透徹了解,有的人是否這樣就完全了解呢? 佛陀就又證轉,來證明這個苦你要透徹去了解,我也都已經透徹了;所以我既然透徹,將這個道理再和大家分享。大家也應該要知道,知道就要修,修才能證。 這就是示轉、勸轉、證轉。見證苦是世間萬事萬物的顛倒,就是因為有苦,集了很多原因,所以道理從此開始衍生出來。 所以在經文中,我們若能了解十二行法,自然我們就能具足十八不共法。 什麼叫做「十八不共法」? 03:29 十八不共法 謂諸佛之智內充 無畏之德外顯 一切功德智慧 超過物表 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 及諸菩薩共有也 那就是佛,他到達至德無上,所以雖然他一直在教菩薩法,但是,菩薩還有很微細的煩惱未斷,所以還不到與佛同等的境界。所以說這個不共法,菩薩還無法和佛共同平等,還有微分的煩惱尚未透徹。何況二乘的聖人呢?聲聞、緣覺,更離佛智還有一段距離,凡夫就不必說了。 因為佛的內德,德是內在已經很充實,所以他能顯出,外面的德相圓滿無缺。所以這就是,自菩薩以下一直到凡夫,不共同之點,所以叫做十八不共法。到底有什麼十八種不同呢? 就是說第一,「身無失」。 意思就是: 05:24 十八不共法之一 謂佛從無量劫來 常用戒、定、智慧、慈悲 以修其身 此諸功德滿足 故一切煩惱俱盡 是名「身無失」 這是佛陀無始以來,所修行的經過,所以向我們未來的眾生,一直不斷向大家示現、向大家講解,這種身無失的方法。 我們要保持我們的身,身就是造作,一切業都是因為身去造作,但是我們的身能守戒,守於智慧,我們的定力夠,自然就不會失念去做了錯事。所以我們還是一樣要學好,「身無失」。人云「身是載道器」,我們修行,就是要有身體才能修行;沒有身體如何能修行?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注意我們的身行。 第二就是「口無失」。 除了身的行為要很自愛,不要有一點閃失做了錯事以外,我們的口,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所以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的說話。 所以佛陀已經「口無失」。那就是: 07:46 十八不共法之二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 所說之法 隨眾機宜皆得證悟 是名「口無失」 佛陀的智慧,他以無量的辯才來對大家開示,無論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都應機逗教,向不同根機的眾生,隨著他能接受的程度,佛陀就能隨機逗教,這就是佛陀的口德。說的都是不妄語,完全都是實語,讓眾生都能相信,所以這就是佛的口德。 第三是「念無失」。 我們要身無過失、口無過失,當然我們要顧好我們的心念,那就是佛所修的是: 09:05 十八不共法之三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 心不散亂 於諸法中心無所著 得第一安穩處 故名「念無失」 意思是說,佛的心永遠都在禪定中,哪怕是在人群中紛亂之處,他的心還是很定,很[定]寂清澄,所以心不散亂,無論什麼環境心都不散亂。 不散亂的心,他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都是在他的法中,什麼環境佛陀都很清楚。所以他能隨境隨機逗教,就是因為他的心沒有散亂;所以不只不散亂,在境界中他也無所著。無論是什麼境界來誘惑,都是如如不動,那就是因為他的心不著於境界,不過一切境界諸法,都明顯於他的心中,這叫做「第一安穩處」。 我們凡夫若在寧靜的地方,心很靜,沒有什麼煩惱,但是有什麼事,境界現前了,心就隨之不安了。佛則不是,他的心隨著境界,還是很安定而無所著,這就是第一安穩處。 第四就是「無異想」。 意思就是說,在心念中能很靜定,那就是無異,無異就是一,他知一之外無外,沒有外,所以他的心都是安定在安穩中,沒有變動。 我們人都是異想紛紛,有人一句話說異想天開。就是我們明明是這樣,但是我們還是心不能定在現境,還有其他的境界。就如我現在在講話,說不定有的人的心,沒有隨著聲音去理解;聲音雖然聽到了,但是心想著外面,想入非非,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這就是我們凡夫。 但是佛心的定就是念茲在茲,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異想。 這就是: 12:54 十八不共法之四 謂佛於一切眾生 平等普度、心無揀擇 是名「無異想」 除了我們的心,有所變動,自然人就會分別了。佛陀對眾生沒有分別,視眾生如一子;所以對我們的心念無雜,而且把人看作是一,這就是佛陀無異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用平等觀共同的關心,一樣的愛來對待每一個人,這樣才能慢慢訓練,訓練到與佛一樣的「無異想」。 第五就是「無不定心」。 意思是佛在日常的生活: 14:08 十八不共法之五 謂佛行住坐臥 常不離甚深勝定 是名「無不定心」 這在行住坐臥中,佛陀的心念就是一,攝心在一處。這個處是什麼處?剛才說第一安定處。沒錯,這個地方叫做甚深勝定。那樣安定而且非常深,這就是佛和我們不同的地方。 我們外面有一點的聲音,我們就被外面的聲音所影響。這不只是說話的人,受外面聲音影響,聽話的人也會受影響,所以在這期間不得不稍停一下,讓時間過去,讓聲音消失。我們總是要有這樣的配合。 佛陀他在深定中,他不受周圍環境所障礙,所以這就是無不定心,佛陀的心永遠都在定中。 第六「無不知己捨」。捨,捨就是捨諸煩惱。我們要知道,佛於一切法悉皆照見明了,所以他才能捨。人若不是很了解道理,你要他捨很難。 要捨什麼呢?捨一切的煩惱。沒有一法不知道,所有一切都知道,他才能捨。所以文中這樣說: 16:45 十八不共法之六 謂佛於一切法 悉皆照知方捨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 是名「無不知己捨」 就是說都知道之後才捨。所以各位,這叫做不共法,哪怕菩薩也還有微分煩惱,還沒有捨。佛陀就是連微分的煩惱都沒有,所以捨了。能捨就是因為無不知己捨,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全都捨了。 這就是煩惱,煩惱要捨掉,才能入甚深的定中,才能安住在第一安穩處。我們若是還有微末煩惱,實在是安穩不下來。哪怕是那麼一點點,還是一樣安穩不下來,哪能深入甚深的禪定呢? 所以這一點就是,佛陀的智慧已經很內在充實,外面才能顯出,那一分圓滿的德相。那就是因為,所有一點點的瑕疵都沒有了,所以佛德圓滿。 第七是「欲無減」。 什麼叫做欲無減呢?煩惱都捨了,這個欲怎麼不減呢?來,這樣說: 18:45 十八不共法之七 謂佛具眾善 常欲度諸眾生 心無厭足 是名「欲無減」 因為佛陀的希望,這個「欲」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願。願,願心永遠都不減退。哪怕是成佛了,佛陀還是不斷來人間。所以我們離釋迦佛的時代,兩千多年了,我們現在還是說:「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還是一樣,在娑婆世界,為了教導眾生還是在這裡。所以他的願,只要眾生還在娑婆世界,佛陀還是一樣來來回回,就是在娑婆世界,所以這就是佛的願力。 所以願力不減,這個地方叫做欲。欲就是佛的宏願,所以才說「佛具眾善」。佛陀是具足一切的善,有善就無惡,最好極善。 我們常常在形容真善美,唯有佛有資格,就是最真最切,最至善而無瑕穢。那種透徹晶瑩的美,唯有佛有資格稱為真善美。那種願力還是離不開眾生,所以「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常常,常常都是要度眾生,還是因為他無法離開眾生,就是這念善心,這一念愛,所以他無法離開。就如慈母不捨她的孩子一樣,所以「常欲度諸眾生」。 他的心沒有厭足,菩薩度眾生也是不嫌眾生多,眾生雖然很多,但是還是不厭足,一樣不會嫌棄怎麼這麼多,怎麼還度不完?不會,所以才叫做「心無厭足」。如此名「欲無減」,願不減退,哪怕時間有多長、空間多廣、眾生有多少,佛陀這分願力都不減。 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學這一點願力。所以我們說要學佛,就是要學佛的一切,無論是他的身口意等等,及內心的世界那分安定,哪怕混亂中,他的心還是很定。哪怕眾生剛強,芸芸眾生,他對疼惜眾生的愛,絕對是不減退。這發心立願,所以大家還是要記得。 這是七以上,後面還有十一,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靜思晨語
11:30
「僧伽林頻道_法藏法師」正在直播!
02:56
別急著念佛!這三件事不懂,等於白念?#精進佛七 #壇城念佛 #淨土 #念佛法門
1:44:26
華嚴教海 | 《善財童子53參》第37參能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章 | 第 9 集
48:45
如正法師【大智度論】85
23:58
[門徒講野史]第11集:新約正典沒有記載的使徒多馬印度宣教故事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