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慘死!一片哀嚎!文旅泡沫!張家界古鎮也扛不住!大庸古城,燒光100億!中國最倒霉的5A景區:為了圈地融資,為了炒作地產項目,為了製造短期政績,投資打水漂,基礎設施爛尾,政府無奈收場。

14.44萬
2025-07-04
1,272
長江研報
投資22億元、每天接待的遊客不到20人、4年虧掉7個億,「古鎮一哥」跌落神壇…… 張家界的大庸古城,這座背靠頂級旅遊資源,曾被寄予厚望的旅遊項目,經歷了從雄心勃勃到尷尬困境的巨變。投資方曾指望它成為張家界旅遊業的新增長點,可是現實卻狠狠地回擊了這些美好的期許。 多年來,這塊「絆腳石」不僅是遊客必備打卡的「無人區」之一,還被視為當地居民心中的「痛」,也被視為張家界旅遊開發中的一塊「絆腳石」。 這塊「石頭」是在古鎮遍地開花的2016年,由張家界旅遊景區親手「破土動工」的。只不過,時間已經過去9年。 雖說不期望這塊「石頭」能蹦出齊天大聖孫悟空。但是這石縫上,甚至連草都冒不出來的尷尬處境,倒也是萬萬沒想到。張家界只能「壯士斷臂」了。 這幾年,各地文旅熱潮不斷,「網紅古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動輒幾十億投入,政府主導、資本跟進,看似是多方共贏的大生意。...
投資22億元、每天接待的遊客不到20人、4年虧掉7個億,「古鎮一哥」跌落神壇…… 張家界的大庸古城,這座背靠頂級旅遊資源,曾被寄予厚望的旅遊項目,經歷了從雄心勃勃到尷尬困境的巨變。投資方曾指望它成為張家界旅遊業的新增長點,可是現實卻狠狠地回擊了這些美好的期許。 多年來,這塊「絆腳石」不僅是遊客必備打卡的「無人區」之一,還被視為當地居民心中的「痛」,也被視為張家界旅遊開發中的一塊「絆腳石」。 這塊「石頭」是在古鎮遍地開花的2016年,由張家界旅遊景區親手「破土動工」的。只不過,時間已經過去9年。 雖說不期望這塊「石頭」能蹦出齊天大聖孫悟空。但是這石縫上,甚至連草都冒不出來的尷尬處境,倒也是萬萬沒想到。張家界只能「壯士斷臂」了。 這幾年,各地文旅熱潮不斷,「網紅古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動輒幾十億投入,政府主導、資本跟進,看似是多方共贏的大生意。 但現實卻很骨感:很多人造古鎮剛開業就門可羅雀,有的甚至還沒迎來遊客就宣告破產。 本應展示地域文化、帶動經濟的人造古鎮,如今淪為拍照打卡的「空殼景點」。這是文化的墮落,還是資本的狂歡?這樣的「繁榮幻影」,我們真的該鼓掌嗎? 造假古鎮 千年古鎮用9年的時間,給資本講了一個「事故」! 說起張家界和這塊「石頭」的淵源,那還真不小。這塊「石頭」,正是大庸古城。大庸古城其實不是一座「純現代化」的商業古鎮,或者說,至少曾經不是。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據資料顯示,在大庸古城內的街區仍有80余處古建築,坐落於此。 在明清時期,大庸古城的河面上,渡船穿梭不息,碼頭上船只絡繹不絕,它們連接著周邊的居民與文人墨客,那時的大庸古城商賈雲集。 懸空而立的吊腳樓時常飄出熱騰騰的香味、青巖板河街則見證了古城的繁華與歲月的變遷,在那個年代,大庸古城更是被過往的商人譽為「小南京」。 在當時,牌坊街、將軍府、八大會館、南門城樓(朝天門)、明代古城墻等建築,都共同構成了大庸古城獨有的風情,讓見證過它繁華的人,在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庸古城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現代化的浪潮沖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的大庸古城,是在明清時期的南門口原址上進行建設的。南門口曾是這片區域的重要門戶和交通要道,可以說是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 大庸古城項目於2016年正式開工,總規劃用地面積為325畝,建築面積大約為18.5萬平方米。自2017年成功募集8.4億元資金以來,整個古鎮項目已經投資了近22億元。 為了延續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該項目在當時被規劃的時候,不僅保留了朝天門、古城墻、三元宮等歷史遺跡,還修復了陽戲、古樂堂等場所,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場所。 同時,還重現了雄偉壯觀的劉明燈將軍府、神秘莊嚴的土司王宮、八方閣樓,以及南門大碼頭等景點,這些景點被稱為「古城十景」。 實的是,試問哪個從稱自己為古鎮的景點,不會說點小故事呢?光說不練假把式,只能說故事講多了,沒準有一天也會變成事故。 不僅不被當地人認可,甚至還被業內人士諷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空間規劃、環境營造、建築風格都是不倫不類,和歷史沒有什麽關系。 除此之外,這位從「故事」的角度,十分亮眼的大庸古城,更是用9年的時間,給資本講了一個「事故」。 目光所及,皆是蕭條,斥資22億,造了一個「假城」?說起張家界和大庸古城,倒還真是有種「望子成龍」的老母親,和不爭氣的「兒子」的既視感。 相傳,張家界市在明朝的時候,因為當地的居住區域,相對而言靠近當時一個名為大庸溪的地方,所以張家界市,當時所在的區域也被稱為大庸。 大庸古城中大部分沒有租出去的店鋪、三三兩兩的遊客、零零散散的地攤商販、蒙上一層灰的演出海報……目光所及之處,都顯示出一蕭條的感覺。 冷清的大庸古城,居然還真萌生出了一種「褪去商業文化」後的靜謐古鎮之風,也算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了吧。雖然這個靜謐得到古鎮之風,沒有規劃生活空間、公共空間,剩下的只是商業空間。 缺乏創新與特色的古城,難以成為持久的熱門項目,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只不過沒想到,有著真歷史的大庸古城,居然也會變成古鎮發展的炮灰罷了。 而當初大刀闊斧投入的22億元資金,面對大庸古城不佳的業績,自然也變成了落在張家界身上的一塊沈重的「絆腳石」。不僅讓張家界步履蹣跚,更是負重前行。 在24年9月,張家界公司發表聲明,指出公司面臨部分債務延期以及債務到期提前的情況。 一些債權人甚至對張家界提出了訴訟,導致公司部分資產被凍結了。而反觀,累計投資超22億元的大庸古城,在近三年的業績中,不能說是無功無過,只能說是慘不忍睹。 截至25年上半年,大庸古城已經累計虧損超7億元。在上半年,該景點的購票人數也僅為2300人,與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大約80%,平均每天的購票人數已經少於20人。 「人都去哪兒了」,大概是每個購票進入大庸古城的遊客首先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 不僅是虧錢,大庸古城的資產負債率更是驚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負債率已經高達88%。 所以,付不起錢的「大庸古城」,最近也因為一筆到期債務不能清償,而被申請破產重組了。 大庸古城最終走到這一步的,很大一部分原本都是因為「它不像古城,更像現代人打造的一個商業街區」的屬性。 走進一個人造古鎮,再走進第二個,第三個,眼前的景象幾乎沒差。 白墻黛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招牌、統一製式的小吃攤,「文創產品+假古人+民俗演出」組合包,一眼望去全是熟悉的套路。 這些仿古元素本該承載文化記憶,如今卻成了廉價「快消品」。 活著的古鎮 不論你是在貴州、江西、還是四川,走進這些所謂的「古鎮」,賣的是一樣的麻花、一樣的冰粉、一樣的臭豆腐,連擺攤的大媽說的臺詞都差不多:「小哥哥來嘗一下,這個是我們特色!」 可問題是,這種「特色」早就遍地開花、毫無新意。 遊客不是傻子,來三次五次之後,誰還願意掏錢體驗「復製粘貼」的文旅流水線? 開發商為了追求回本快,照搬照抄其他「成功古鎮」的模版,一味模仿麗江、仿烏鎮、效仿平遙,卻從未認真思考自己這片土地到底有什麽文化?什麽是獨一無二的地方基因? 於是,原本可能有機會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古鎮,最終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商業景觀。 「北方小鎮硬拗南方江南風」,「川渝山地搞希臘藍白風」,還有中式園林中突然出現歐式涼亭……這是什麽?這是文化上的迷失,是設計者審美的荒漠。 真正的古鎮,是有生活氣息的,是「活著的文化」。老街上有在門口曬太陽的老人,有洗衣做飯的煙火味,有街坊鄰裏熟絡地打招呼的真實場景。 而人造古鎮呢?原居民被「遷走」,生活痕跡被清理幹凈,換上統一著裝的「演員」假扮古人,表演拉洋片、吟詩作對、古風遊園。這不是文旅,是大型cosplay秀場。 遊客想要的不是穿越劇,而是真實的文化體驗。但如今的人造古鎮,卻被一刀切地打造成「遊客專屬」的遊樂園。 文化被表演化、生活被景觀化,這種割裂感越來越強烈,遊客自然會覺得「假、尬、空」。 尤其是有些古鎮為了「添點歷史感」,幹脆杜撰神話故事,憑空造個「傳說」,結果漏洞百出,遊客一眼識破,體驗感瞬間崩塌。 更糟糕的是,當這些「假文化」被揭穿、被傳播,就會對整個文旅行業的信任感造成沈重打擊。 一旦遊客覺得自己被「套路」了、被騙了,他們不僅不會再來,還會在社交平臺上瘋狂吐槽,這對於一個本就靠口碑驅動的旅遊項目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誰在推動這些「泡沫古鎮」拔地而起?答案是:資本。背後是一筆筆巨額投資,一份份招商引資協議,一套套「漂亮」的商業規劃書。 這些古鎮並不是為了傳承文化,而是為了圈地融資,為了炒作地產項目,為了製造短期政績。 「旅遊+地產+文創」的組合,聽上去很美,但核心不過是資本的逐利邏輯。 古鎮還沒建完,商鋪早就售罄;遊客還沒到來,營銷已經鋪天蓋地。 開業之初,人造古鎮靠直播帶貨、短視頻種草一夜爆紅,熱鬧不過三五個月,之後便陷入死寂。 遊客不來,商鋪關門,開發商迅速抽身,留下的卻是政府背負的債務和一座空蕩蕩的「文化廢墟」。 像大庸古城,號稱斥資24億打造的「頂級文化IP」,結果三年虧掉五個億,2025年上半年門票只賣了兩千多張! 投資打水漂,基礎設施爛尾,政府無奈收場。這種「拔苗助長」的開發模式,不但沒有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反而成了城市發展的包袱。 誰來為此買單?是當地的財政,是城市的土地,是原本可以用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上的公共資源! 古鎮韭菜 多地頻發「僵屍古鎮」,有的人被騙傾家蕩產,有的古鎮項目斥資100億,也涼了! 2010年至2020年是旅遊的大發展時期,當時有不少人盲目投資。 這種盲目投資就包括這種古鎮、古城的建設,還有一些低質化的鄉村景區建設,現在都沒遊客,這些景區被稱為「僵屍景區」。 從2010年至2020年,得益於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的旅遊業也經歷了一場迅猛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時期,不僅湧入了大量的所謂「古鎮旅遊景點」,也讓一些投資者、商家跟風加入,自此產生了大量的盲目投資行為。 然而,這些缺乏長遠規劃的項目,往往就導致了這些「古鎮旅遊景點」的低質和同質。 所以,在當短暫的熱度逐漸褪去之後,這些景區自然也就漸失去了吸引力,遊客數量銳減,最終淪為了所謂的「僵屍景區」。 例如曾經投入資本高達50億元的桃花源古鎮項目,開始的時候確實是風風火火的,借著背靠桃花源景區的優勢,吸引了不少的投資者。 但是當建成後運營狀況不佳之後,350名左右的業主、投資者血本無歸。 花費110萬元全款買商鋪的業主、花40多萬元買古鎮公寓的業主,還有花300多萬元買店鋪,每月還貸五六萬元,入不敷出只能斷供的業主…… 這些都是曾經發生在桃花源古鎮項目的經驗教訓。 除此之外,還有商鋪多呈歇業狀態的官窯古鎮、總投資100億元導致即使免費開放,客流量也依然不多的微山湖古鎮(紅荷水鎮)。 以仿古建築和水鄉景觀為主,但是由於招商運營不善,商家陸續撤離的水鄉古鎮、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導致工程停工荒廢的水西古城…… 這些景區的現狀反映了,過去十年間旅遊業盲目投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文旅產業不是演一場戲,不是搞一個短視頻,而是要在長期中經營文化的厚重。烏鎮之所以成功,不是靠外殼,而是靠內容。 戲劇節、互聯網大會、國際藝術節……它把文化內容做成了吸引力,讓古鎮成為了一種「精神目的地」。 而沙溪古鎮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原始生活形態,讓遊客真正體驗當地人的生活節奏,這才是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一個成功的古鎮,應該是文化、生活、經濟的有機共同體。它的建築要講故事,它的街巷要有溫度,它的人群要有記憶。 文旅不能只靠一時的熱度,更不能靠一紙虛幻的PPT策劃書。如果只想著割韭菜,最終只會把整個行業推向深淵。 而如今,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人造古鎮,已經成為城市的傷疤——占著最好的地段,卻變成最冷清的地帶;投入了最多的資源,卻收獲最差的口碑;承載了最多的夢想,卻留下了最多的失望。這種文旅「泡沫」,我們還能再吹多久? #張家界旅遊#古鎮文化#古鎮旅遊
2:06:06
直播:加拿大移民政策解读+现场答疑
09:39
國台辦到底是在制裁誰?舔共團體「乞丐趕廟公」惹怒台灣人!
08:24
這個影片來談一下地方補助款問題在野黨怎麼說?執政黨又怎麼說?|吳崢王義川苗博雅又怎麼來說這一次的一般性補助款問題?|#黃國昌#吳崢#王義川#苗博雅#盧秀燕#20250524
07:33
【請轉分享10個人】台灣總統怎麼被選出來的?作票法院判決書曝光,投票疑雲全解析!不當冤大頭!監票5神技,抓出幽靈人口、防止灌票!開票所裡的5大秘密,政府不敢告訴你。選舉黑箱?揭開投開票所神秘面紗。
02:52
烏以助中共軍力 今嘗惡果 外長痛斥中俄朝邪惡軸心!| #時事金掃描 #金然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