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譬如水】疑見不生 心光明淨|十一遍使(六) - 第236集|水懺|慈悲三昧水懺| 20250724

498
2025-07-23
51
大愛電視TzuChiDaAiVideo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 00:00 十一遍使(六) 看到大地草木,一片茂盛,我們在如此舒適、適當的環境中生活,我們人人是否心生感恩? 往往我們的生活中,就是疏忽掉了,應該回報一分感恩心,這都是眾生容易疏忽掉。菩薩對眾生就是不求回報,但是眾生對菩薩,也是要時時感恩。 什麼樣的人是菩薩呢?當然就是在生活中利益我們的,我們都要稱他為菩薩。什麼樣的人,會利益我們的生活呢?從我們的父母開始。父母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生我們、養我們,令我們成長,庇護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無憂無慮長大...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 00:00 十一遍使(六) 看到大地草木,一片茂盛,我們在如此舒適、適當的環境中生活,我們人人是否心生感恩? 往往我們的生活中,就是疏忽掉了,應該回報一分感恩心,這都是眾生容易疏忽掉。菩薩對眾生就是不求回報,但是眾生對菩薩,也是要時時感恩。 什麼樣的人是菩薩呢?當然就是在生活中利益我們的,我們都要稱他為菩薩。什麼樣的人,會利益我們的生活呢?從我們的父母開始。父母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生我們、養我們,令我們成長,庇護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無憂無慮長大,甚至讓我們求學。 求學時,老師也是我們的菩薩,是我們的生命中,開拓我們智慧的菩薩,所以老師也是。除了老師以外,還有益友,很好的朋友,能互相勉勵,和我們作伴。 當然在人群中,除了益友之外,有的朋友讓我們很不稱意、很不順心,但是我們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好的型態對我們,我們也要感恩。他們雖然損害我們,但是對我們的智慧,也是讓我們成長,幫助我們的人,使我們成功,我們要感恩。我們有力量做幫助別人的人,我們也是同樣要感恩。我們慈濟人不也是常常說:「付出無所求,不只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不求回報。感恩能接受我們幫助的人。」 我常常說:「見苦才會知福。」我們若是沒見到苦難的眾生,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比別人有福呢?所以「見苦知福」。像這樣,是不是他們也是在利益我們?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 我們若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不只是對天地萬物要感恩,即使對周圍的人群,無不都是令我們感恩的人。不過,我們人人都是缺少這一點,時時感恩、事事感恩、人人感恩。 就像大地萬物,在大地上有土地,萬物生長在土地上,土地對一切物都是平等的。大地是平等的,無論有什麼好的種子種下,它也是同樣讓他成長;壞的種子種下,它也讓它成長。好人生在大地上,一樣讓他成長;壞人在大地上,同樣也讓他成長。大地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我們依大地而生。 不過,只有大地就夠了嗎?不夠,還要有水分,水和大地,它是使萬物滋茂,能滋茂大地、滋養大地,讓大地一切生物得以茂盛。 儘管大地對萬物不求回報,即如菩薩對眾生一樣,是不求回報,這種不求回報的付出,稱為「菩薩」。 但是我們生為人,我們應該要懂得感恩。雖然他們無求,我們自己本來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天地萬物、感恩一切群生來成就我們。所以我們如果可以時時感恩心,這不就是,這個世間除了萬物茂盛、氣候溫和、人人和睦,這不就是增添一分美景嗎?這樣美的境界,不就是淨土嗎? 07:44 人人和睦 時時生起感恩心 能為天地增添一分美景 處處皆美的境界 就是淨土 人人既然在這樣美的境界,為什麼我們會常常在這之間,起煩惱、起執著?這是不是很辛苦,就是缺了那分感恩心! 這麼多的辛苦,來自我們的本性受污染。所以該感恩的,我們不知感恩,所以生出很多煩惱,情、仇、怨、恨,這都是從我們的心地生起。 所以我們說「十一遍使」,那種心地的境界,就是缺少我剛才說的,菩薩對天地感恩的心態。就是缺少這些。 我們前面說了,有「我見」、有「有我」、「無我」、「執常」「執無常」。或是不該取的去取,取著別人的規矩,用在我們的生活,或是不求「因」的正確,他只求現成的果報。這都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不順道理去行,這樣我們會造很多業。 09:52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 二疑: 疑事、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疑見」,疑就是容易產生癡的念頭。 因為「疑」就是道理不清楚,真正的道理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懂得依教奉行,我們會懷疑,疑心一起就會偏差。所以這個「疑」字,對我們眾生都是有損無益。 尤其我們修行者、學佛人,更不能有疑。我們在諸法「或執有我」,所有的法,諸法有我嗎?諸法無我!我們都已經了解了。常常在說「諸法無我」,好像芭蕉樹一樣,你若一直剝、剝、剝到最後,根本裡面沒有一個實心的東西,都是芭蕉樹的皮一層一層剝。 我們不是這樣嗎?在世間看到的,這個東西是我的,那樣東西我想要,都是「我、我」,這個地位應該是我的,那些利潤應該是我的,怎麼有那麼多「我」呢?這些東西,這些名、這些利,我們的人生只有幾十年,離開了我們的呼吸以後,這些到底是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唯有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業。所以在世間,道理看清楚,就沒有什麼「我」了。 「無」,若是執著無,這樣對不對呢?不對,我們看現在的人,天體,他說:「人來到人間,萬物都一樣,其他的動物都沒有穿衣服,為什麼我們要這麼麻煩?還要穿衣服?」也有這種裸體運動。 「無」,又沒有什麼,怎麼會是「無」呢?你既然生為人,人是萬物之靈,我們要有禮義廉恥,我們要有對人的禮節,我們懂得愛別人,我們懂得尊重別人,我們懂得感恩別人,這是我們人類「有」。有這個禮節,這是我應該要走的路,怎麼會沒有「我」呢? 每個人的「我」,順從「有」的禮節,應該要「有」的生活。你說:「無我」,我們要生活,我們要「有」營養,我們要「有」身體,我們要「有」力量,怎麼說「無」呢? 有,我要「有」健康的身體,我要「有」很好的力量,我要「有」很正確的思想,我要「有」…,有。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偏執,但是我們行於中道,也不能執常。 有啊!師父說我們不能執「無」,就是要說「有」。「有」就是「常」。「常」還不是又回過去,執「有我」呢?世間真的是無常,雖然有人間,我們一切的生活,周邊的生活等等。 剛才我已經說過,大地一切無不是,我們應該感恩的菩薩,大地也是,它供應我們生活,我們要感恩;水分也是,這些都是。還有人,從父母一直一直,到我們現在周圍一起相處的人,一切一切都有。但是既然是「有」,但是「無常」,有朝一日,無論感情或是緣份等等,世間無常。 所以我們若知道無常,我們更要珍惜現在。所以我們要了解無常,不要執於有常,心想:「我今天沒有回報,今天沒有感恩,沒關係,還有明天。我今天失了這種氣度,但是明天再來彌補。」不可能。我們要常常知道,立地就要趕緊悔改,要能懺悔,要趕緊改過,不要現在不改還要等明天。其實是不是還有機會,讓你彌補呢? 所以我們要常常有「無常觀」,不要執常。如果說不要執常,那「或執非常」,不就沒有常了,無常,我還做那麼多幹嘛?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我還有什麼要保護的?這樣也不對。 總而言之,我們要行於中道,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好好顧好,今天,我們現在的心,顧好我們現在面對萬物,該用的東西、該應對的人,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物?感恩心。應對的人,我們要用什麼態度應對,尊重。所以感恩、尊重、愛,這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生起。 各位,我們的心絕對不要起疑。從第七的「疑見」,一直往前推,不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不離開我們所接受的教法,那種正確,或是不正確的,都為我們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們若是有疑,「心生猶豫」,就「不能決了」,真正的正法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懂得把握,不能受用,這就稱為「疑見」。 18:37 「疑見」 心生猶豫不能決了 即使真理現前 也因懷疑而錯失 正法在前也不能受用 若是疑心一起,就無法守志奉道。我們若是守志不堅就容易生疑,志若不堅定就會生疑心,所以從疑而起癡的念頭,所以我們若是疑而後癡。 你看那個「癡」字,是「疑」再加一個「病」,那就是因為有疑,所以心生病,變成了「癡」。癡就不明白道理了,不明白道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造業。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 我們若是多癡,我們對如何在世間,世間的方法如何建立,大家都已經生活在世間,不能忽視了世間法,所以我們在世間法,應該要很了解,剛才開頭師父所說的那些,生在大地,我們開始就要感恩,從父母開始一直一直,這叫做世間法,禮義廉恥,這也是叫做世間法。所以我們處世的世間法,我們要很了解,而且我們要身體力行。 何況我們學佛,學佛要出世,處世我們還要更超越。所以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所以出世的精神是什麼?事和理要圓融。出世的精神就是道理,我們不能脫離了軌道,才能投入人群中做事。 無論是理還是事,要能圓融,首先要看人的行為。還記得嗎?師父對大家說過:「人圓、事圓、理才會圓。」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如何做人能做得很圓滿?人若要做得很圓滿,就是我們的見解、行為要正確,見解、行為若是正確,自然做人、對事、對理,都能很圓滿。 22:17 學佛者要以出世精神 做入世的志業 出世的精神 就是「事理圓融」 -------------------- 具備正見、正行 人事理才能圓滿 能做到事理圓融 才會常保快樂的心 所以各位,學佛不離開這個法,時時用感恩心面對一切,時時以正確的念頭,面對萬事萬物。若能如此,人圓、事圓、道理就圓了。不要事事起疑心,要以智慧選擇,不要對正確的道理起疑,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靜思晨語
01:48
仰望神免除羞愧#兵乾瑋牧師#高雄靈糧堂#線上教會
24:54
剃度出家的11位藝人,罕見露面顯滄桑,網友驚嘆認不出,有人受盡情傷、有人看透名利,最後一位出家真相讓人意外!【曉書說】
07:38
法界曙光A101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03:30
晚來的福氣 - 張福來|慈濟充滿愛 20250707
1:56:35
6/16 陳昭瑋 主講《「藝」路上有你-說唱人生萬事》LIVE直播|佛光山惠中寺2025「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5/31-6/28 名人講座,每晚7:30 - 9:00精彩必追!人生向前有路!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