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片
頻道
食衣住行
全部
8253
DIY
541
衣著
185
妝扮
294
車
1051
房屋
460
社會
1272
政論
115
美食
1465
烹飪
2153
新聞
210
環保
159
點心
348
休閒娛樂
全部
23487
ASMR
87
小說
967
戶外
422
日常
1605
卡通
257
民俗
432
休閒
377
收藏
177
明星
1334
玩具
317
美女
278
音樂
2170
旅遊
411
神秘
416
配音
193
偶戲
232
動漫
1829
開箱
259
新奇
345
運動
642
遊戲
2614
電視劇
2647
電影
1542
漫畫
233
綜藝
1342
劇場
242
廣播
121
趣味
1148
寵物
388
魔術
460
教學知識
全部
13254
3C
457
人物
142
人際
37
心靈
611
文化
362
文學
215
生物
63
地理
265
宇宙
126
兒童
166
兩性
356
命理
403
宗教
1011
法律
163
知識
519
科學
438
軍武
414
財經
1503
健康
1142
動物
472
教育
773
軟體
572
植物
67
園藝
847
演講
99
綜合
473
歷史
659
職場
101
雜談
297
藝術
273
攝影
228
我要推薦
回上一頁
【法譬如水】 知機逗教 契理契機|菩薩四無畏(二) - 第283集|水懺|慈悲三昧水懺| 20250827
1,782
2025-08-26
102
大愛電視TzuChiDaAiVideo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菩薩四無畏(二) 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如果清淨,境界都明朗了。所以我們每一天,就是叫大家心鏡要擦,我們的心要保持很清淨,外面的境界,是是、是非,我們才分得清。人生是非分明,自然智慧就開朗。最麻煩的就是,是非分不清楚。 我們大家都是發心修行,不是只要獨善其身,我們還要兼利他人,所以這就是菩薩。 學佛,到達佛的境界,一定會走過這條菩薩道,所以人人既然發心為菩薩,所以菩薩就要再教化眾生。我們要教化眾生,一定要具足四無畏。 02:49 菩薩四...
說明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菩薩四無畏(二) 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如果清淨,境界都明朗了。所以我們每一天,就是叫大家心鏡要擦,我們的心要保持很清淨,外面的境界,是是、是非,我們才分得清。人生是非分明,自然智慧就開朗。最麻煩的就是,是非分不清楚。 我們大家都是發心修行,不是只要獨善其身,我們還要兼利他人,所以這就是菩薩。 學佛,到達佛的境界,一定會走過這條菩薩道,所以人人既然發心為菩薩,所以菩薩就要再教化眾生。我們要教化眾生,一定要具足四無畏。 02:49 菩薩四無畏: 1. 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 2. 盡知法樂 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 菩薩四無畏: 3. 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4. 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昨天就說過了,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不忘。法有出世法,那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如何讓我們的心,在人群中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我們若有罣礙、有恐懼,那就是顛倒亂想了。所以我們講究這念心,就是不斷、不斷安定我們自己的心,對佛陀的教法,我們堅定信敬不移;所以出世法,我們一定要很堅定。 但是我們修行,不是只獨善其身,我們要有出世的精神,出世的精神就是與人無爭,還有什麼可爭的呢?我們已經是非分清楚了,世間萬物一統皆歸無常;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何必與人爭呢?與人都無爭了,當然我們的心安。 與人無爭則人安,別人也安心,我們也安心了。與世無爭則世安,和世間無爭,還有什麼不安心呢?當然,在世間離不開人與事,所以與事無爭則事安;我們若能看得開,還有什麼好爭的?沒有了。 世間紛紛擾擾、是是非非、懵懵懂懂,都是因為我們不清楚,境界不清。所以出世法,就是要學習人、事、世間,我們都很清楚,如此稱作出世法。 說起來這麼簡單,其實每天在說的法,好像說不完的法數。法有很多的數字,分得很微細,其實不離開人、事、世間。所以我們要如何要與人、事、世,不染著、不糾結,那就叫做出世,出世的精神。 我們的目標則是要入世,要入世,進入群眾中,才能度眾生。佛陀來人間不為了別人,就是為了要度眾生。因為眾生就是在這個苦樂參半,尤其是苦難偏多的娑婆世界,佛陀的慈悲、不忍心,所以再來人間群中,就是要說法度人,所以我們必定要說的法,為世間人說法,當然你要再盡知世間事,不只是了解出世間法,我們還要入世,了解世間的事。無論是天下大事,或是人與人之間微細的心境,我們都要很用心去分析。去分析了之後,讓人人心能通;能夠讓人人如此,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法。 所以三慧明、三達,」這之前說過了。我們的智慧能夠很明朗,我們要做的事情真正通達無礙,這就是在說法中所得。人與人之間,就是要互相分享、要互相教導,這就要用口說。口能說法,但是我們的身行教法,口說法、身教法。 所以常常說身教勝於言教。我們光是用說的,說的天花亂墜、說得很好,但是我們的行為,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樣要如何調伏眾生心!所以不只是言教,一定要身教;口、身一定要平行。不只是我發心就好,發心要知道很多事情去對人說,說了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引領人走,這叫做身、口、意三樣合一,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說出真實法而無所畏。所以「總一切法不忘,說法無所畏。」 10:23 修行不是獨善其身 而是以出世精神入世 說法度人、救拔眾生 身口意合一 才能說出真實法而無所畏 10:42 四無畏之二 盡知法樂 知眾生根性心欲 說法無畏 意思就是我們要盡知,要去了解。我們雖然從說法都是很多苦難,不只是有形的物質、貧窮的苦難、天災人禍的苦難,這就是佛陀所說的苦的道理。 佛陀說法,看盡了多少世間苦難的法,就要為眾生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苦?因、緣、果、報。什麼樣的因,就用很多法來分析,什麼樣的緣所集合,結果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麼複雜的事情。這都是從苦的道理所引發,解釋出天下無量數的法。所以叫做苦、集、滅、道。 當然,這完全是說苦法,才能進入道。若是如此,這麼多的苦,如何能得到快樂呢?所以佛陀就教我們,我們要「盡知法樂」。什麼樣的事能讓我們很快樂?就是要投眾生的根機。 我們常常聽到,憂鬱症或是躁鬱症,或是有很多的習氣煩惱解不開,很苦!不論他生活多富有,無論他知識有多高、名聲多大,但是他不快樂。不快樂要怎麼辦?當然我們已經開啟了很多法門,有了這麼多無量的法門,把他引進人群中去看,看看人群是這樣的,世間不只是我一個人。光是我一個人,我所要求的,求不得,我就很苦了,看看人群中比比皆是,大家都有所求,是不是都能稱心如意呢?原來人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苦,還有很多人比我更苦。自然人比人,以智慧的心態去比較,自然我們就會很滿足。 澎湖有一位林先生,本來他有一個小康的家庭,但是他做建築,有一次,他從三樓高摔下來,造成全身都癱瘓了;連說話都已經氣切了,要說話也不自由。每天躺在床上很怨嘆,加上他的太太有一點殘缺,走路不是很方便。 像這樣的家庭,他要養家,對於家庭的責任也是很大。但是這樣的家庭又有孩子,太太又有一點殘缺,他意識很清楚,但是全身都不靈活,這種心好像在地獄中煎熬一般,所以他很怨嘆。每天都非常非常埋怨:「我的人生怎麼會是這樣呢?」 但是他看到大愛電視臺,看到人生都是好人,不必怎麼去爭。看看人生的劇場,其實這種生命的劇本,都是自己寫的,業都是自己造的。既然自己造了這個業,現在因緣果報現前了,還有什麼可埋怨呢? 再來又看到,有的人很苦,有的人有病痛還是在做,環保志工也做得很好。雖然身體無法動,要把握能說話盡量要說。其實他已經氣切了,要說話也沒有自由,但如果有人來看他,他就把氣切口用手壓住,說出了句句都是好話,說慈濟做了哪些好事。 雖然他過去和慈濟完全沒接觸,不過,從大愛臺看到很多。所以將大愛臺所看到的,所感動的,都和來探望他的這些人分享。 同時他也向人勸募,躺在床上,他也來做勸募。點滴投入功德海,一點點的力量,也能做很多好事。他現在已經心開意解了,現在他也很歡喜,很有有話題和人說,能津津樂道說慈濟事,他能勸募人加入會員,要他的太太去做環保志工。 這次澎湖的林先生和慈濟人,慈濟人將他引入大愛,他就心開意解了。這就是「知眾生根性心欲」,看他遇上什麼樣的困難,我們就以什麼法去深入他的心,去把他那念苦的心引發出來,讓他開拓心靈的天地。如此,他會覺得:「你看,我躺在床上,我也能度人;我也能將好的法說給人聽,讓人能了解慈濟、加入慈濟。他很有成就感。這就是「知眾生根性心欲」。 只要讓他感到他不是一個廢人,他是殘而不廢,如此說法無畏。 19:42 若能應眾生苦難 以適合的法轉苦為樂 即是盡知法樂 知眾生根性心欲 說法無畏 第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我們不只是一直說、一直說,我說你聽就對了;對不對,我不管你,反正我說你聽就對了。應該說法就是要適宜,你說話給人聽,他如果有什麼樣的疑問,提出來問,我們要好好回答,回答得他能真正心開意解,就是心服口服;讓他聽了我們的法,真的有心得。 不只是有心得,我們還能給他法在生活中。我們能引導人人知法、入法,深入在生活中,去做、去體會、去了解。所以不只是說,不只是回答他,我們還要帶領他進入法的境界,導入道的境界。所以這叫做「善能問答,說法無所畏。」 21:29 說法應契理合機 應答能解人疑 引人知法、入法、行法 即是「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再來就是,「能斷物疑,說法無畏」。意思就是,我們不只對人、對事,連對一切物,我們也要很了解,去斷定這個東西該不該用,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對人有利或有害?這我們要去了解。 不只是知人、知事、知理,還要斷定萬物。所以若能如此,說法無障礙。 所以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道理。這些萬事、萬物的道理,我們要了解透徹實在是不容易。所以孔子說,他說:「活到老就是要學到老。」對!所以無量數的法我們都要學。 隔行如隔山,所以,我們要總持一切法、持一切善,就是要有那種孜孜求學而不倦,要不斷一直求。所以菩薩上求下化,我們要不斷上求一切法,我們要不斷下化一切眾生。 各位,時時都要多用心!世間法學不盡! #靜思晨語
02:20
20250615诗班献诗 主 我向祢举起手
22:43
[門徒公義]第560集:港九培靈研經會今年暑假搞乜鬼
1:24:06
2025-07-20 Bilingual Service 双语崇拜
00:00
入火光定,站了七天七夜?(中文字幕) 自誠和尚梁皇寶懺開示02
03:39
2025.08.09《每日與主同行 - 「細味主蜜語」》👣 主題:女人送香膏(一)
༺ 資料蒐集來源:
YouTube
༻
本站不需註冊加入會員,保障個人隱私,完全不用Cookei